------------------------------------------------------------------------------------------------------------------- 本篇文章是由【有錢人的電子報】特約專欄作家Jasmine Huang 所撰寫, 教育專欄作家 Jasmine Huang自我介紹: 熱愛每個人的生命故事,相信每個人的生命力量。為國中輔導工作熱血奉獻十數載, 參與過許多家庭親子關係的崩裂與重整,也見證了愛與陪伴如何讓年輕生命重拾對生活的夢想,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歡迎寫信給予Jasmine最大的支持與鼓勵喔!來信請寄到 jasminehuang@1richman.com ------------------------------------------------------------------------------------------------------------------- 「媽!」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第一次準備母親節禮物的心情嗎? 在百貨公司裡看著琳瑯滿目的母親節商品, 幼小但熾熱的心揣測著媽媽可能喜歡什麼樣的禮物, 最後捧著自認最適合的禮物,夾上平常說不出口的祝福的卡片, 偷偷地放在母親的化妝台上,期待看到媽媽發現禮物時的驚喜表情。 第一次拿到考一百分的考卷時,心中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捧著考卷抬起頭大聲地對爸媽說:「我的數學考100分耶!」 如果父母這時給你一個讚許的眼神,應該一輩子都忘不了。 對小時候的我們而言,能得到父母的肯定, 能取悅父母是讓我們多麼神氣而且心滿意足的一件事。
前一陣子有一份研究提出,願意取悅父母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其實比較優秀, 無論在學業或人際關係的表現上都優於比較不在乎父母的孩子。 可是也有一派的想法,認為孩子只會取悅父母,無法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 長大後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反而無法活出自我。 看到這些報導,我不禁在想,難道這兩者當中無法取得一個平衡點嗎?
Amy是個成績優秀的國三生,發現她作弊還真是讓我驚訝。 問Amy為什麼作弊,她垂著眼緩緩說出:「考差了,怕父母生氣失望」。 看著Amy的背景資料,來自中產階級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 Amy揣摩父母心意,知道好成績能提升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階, 於是不惜踏入魔鬼的試煉,忐忑不安地作弊,希望能獲得父母一抹讚許的微笑。 但東窗事發後,父母親的責備卻讓她更加挫折。 孩子熱切想取悅父母的心的確變成孩子自我成長的絆腳石。
反觀Jason的父母,喜歡參加助人的活動,假日經常在教養院幫忙。 Jason從小也穿梭其間,雖然年紀小不見得有實質的幫忙, 但只要Jason能協助洗洗抹布或擦擦地板,爸媽都會不吝稱讚他, 「Jason做的很好,爸媽很高興你能幫忙,我們覺得你真的很棒。」 得到父母讚許的Jason,不禁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很不錯的孩子,做起事來更加有勁。 這樣一來,孩子想取悅父母的心自然轉化成協助孩子建立良好品格的動力。
喜歡取悅父母的孩子真的就無法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嗎? 其實不然,端看父母親如何去取捨而已。 如果只是想利用孩子的心意去要求孩子攀登能力所不及的標準, 不過徒然造成親子雙方的挫折失望。 但如果能善用孩子這樣的心意,從小培養善良的品格和正向的自我形象, 喜歡取悅父母又有什麼不對呢? |
有錢人的電子報(Richman's E-News) > 2013年0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