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人每日所需鈣質的量
B. 鈣的天然來源
C. 市面鈣補充劑選用重點 D. 市面鈣補充劑種類
E. 協助鈣吸收的維生素
F. 鈣的迷思 - 「鈣逆論」
G. 食物中攝取的鈣質不會過量 H. 如何避免泌尿器官產生草酸鈣結石
I. 妨礙鈣質吸收的因素
J. 鈣與妊娠哺乳
K.鈣與失眠 L.鈣與不孕症
M.鈣與結石 N.鈣與動脈硬化、心臟病
O.鈣與腦中風
P.鈣與骨質疏鬆 | 平均成人每日由代謝作用中排出體外的鈣量約為340毫克。因此成人每日應從飲食中攝取補回其每日流失的鈣量,如果以50%為吸收率來計算至少每日需要攝取680毫克的需要量,才能維持體內所需的最低鈣量。一般而言,平均每人每日所需量可從500毫克至1,200毫克不等。許多醫師和營養師建議,停經期以前的婦女每天攝取至少1,000毫克,孕婦、停經後的婦女和年長的男性,每天應該攝取1500毫克。
綠色蔬菜類:芥菜、芥蘭菜、莧菜等。
乳製品:牛奶、優酪乳、乳酪、起士等。 堅果類:杏仁、核桃、南瓜子、小麥胚芽。 殼類:蛤蜊、牡蠣和蝦類、魚等 此外,蛋、黃豆和豆製品以及糖蜜等均含豐富的天然鈣質。 在選擇鈣的補充品時,並不一定要看其含鈣量的多寡,而是要考慮到它的吸收率,也就是必須考量其生物利用率的高低,生物利用率越高,被人體吸收利用的量才會越多。 市面上常見鈣的補充劑: 1.碳酸鈣 碳酸鈣市面上銷售量最高,亦為一般醫院經常使用的鈣補充劑,但是其吸收率較低。碳酸鈣是比較傳統的鈣質,是主要天然鈣的來源,多以牡蠣、珍珠或其它含鈣的動物骨頭。如果以合成方式製成的碳酸鈣,其原料純度和鈣質含量都比天然鈣確實。美國國家乳品委員會研究證明,合成鈣和食物鈣的吸收一樣好,而且不會有鉛、銅、汞等重金屬污染的問題,因此安全性也較高。碳酸鈣難溶於水,必須和食物或飯後服用,靠胃酸轉化成活性離子後才能被腸道吸收。 2.檸檬酸鈣 檸檬酸鈣的溶解性佳,不需要胃酸活化就能被吸收,它能輕易轉化成為離子鈣形式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依據美國臨床藥學雜誌研究報告指出,檸檬酸鈣的生物效率遠比碳酸鈣好,「生物效率」是碳酸鈣的2.5倍。碳酸鈣在食用後容易產生胃脹氣,而且最好在飯後服用,否則沒有胃酸分解就很難吸收,檸檬酸鈣則沒有這些缺點。報告中指出,檸檬酸鈣不僅在空腹時人體的吸收比傳統碳酸鈣好,就連飽餐後也比起碳酸鈣的吸收率高。不過,檸檬酸鈣的成本比碳酸鈣昂貴,並且,檸檬酸鈣所含的鈣的比率為21%,比碳酸鈣的40%低了將近一倍。所以,如果要攝取同樣重量的鈣,檸檬酸鈣的量就必須要比碳酸鈣多將近一倍。檸檬酸鈣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比會產生結石的草酸鈣為高,因此檸檬酸根會搶奪結石成份中的鈣,而達到預防產生草酸鈣結石的功能。 3.乳酸鈣 乳酸鈣的來源多為奶製品,例如牛奶、優酪乳等,研究顯示當鈣質與乳酸結合時,會比較容易被人體所吸收,但是其「生物效率」雖高,但因成本過高,因此並非常用的鈣質補充劑。 4.磷酸氫鈣和磷酸鈣 磷酸氫鈣(雙磷酸鈣)和磷酸鈣並不是一般的鈣質補充劑,多半用在醫療範圍。磷酸氫鈣和磷酸鈣,主要的作用有兩方面,一個是抑制破骨細胞的作用,降低破骨細胞的功能,避免骨骼溶解:另一個作用是與鈣結合,在骨骼表面形成一層強硬的雙磷酸鈣。這類的鈣是應用在治療破骨細胞功能亢進的疾病,例如變形性骨炎以及因癌症所引起的高血鈣症。 鈣在胃中消化需要有胃酸的協助,同時適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A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維生素C能溶解在水溶性的細胞液中,維生素A是脂溶性,兩者從細胞的內側及外側同時預防細胞發生障礙,協助細胞與細胞膜之間的代謝功能。 維生素K會與鈣結合,所以攝取足夠維生素K的人,骨骼會很結實。如果維生素K不足,那血中的鈣離子濃度會降低,長期下來,骨質就會疏鬆。同時維生素K與鈣有協助凝血的功能,並且有改善肝機能和利尿的效果。 維生素D能強化骨齒的生長,活性維生素D能促使腸道吸收鈣質,增加血液中鈣質的濃度和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維生素D尤其是對兒童骨骼與牙齒的正常生長及發育最為重要。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主要來源是食物和太陽光線,因此它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同時又因為如果沒有充分的維生素D,則鈣就不能抵達骨骼和牙齒中,所以它又被稱為「鈣的搬運者」。 鎂在成人體內的含量約為21至35公克,只有1%的鎂存在於血漿內,並多呈離子狀態,是細胞內重要的陽離子。鎂的主要功能除了是構成骨骼與牙齒的主要原料外,更可以說是生命的必要元素,鎂離子與鉀、鈉、鈣離子共同調節神經的感應及肌肉的收縮。人體要吸收維生素A,B,C,D,E群和鈣質時也需要鎂的協助。 正常血液中鈣的濃度,細胞內的含鈣量和細胞外血液和淋巴液的合鈣量的濃度比例是1比10000。唯有在這種比值下,人體細胞才能正確地發揮功能,維持身體健康。而當血液中的鈣濃度降到標準以下時,副甲狀腺賀爾蒙就會催促骨骼釋出其貯儲的鈣質,並將其送至血液,藉以維持生理平衡使大腦運作正常,心臟收縮自如,胃腸、血管、肺細胞等平滑肌和肌肉才能正常運作。這血液中所含的1%的鈣正是扮演著傳達各種情報至細胞的重要物質,一旦血液中鈣質下降,那啟動情報的訊息受阻,生命現象就會混亂甚至導致死亡。
如果每日所攝取的鈣量不足,血液中的鈣濃度因此降低,為了維持生命的機制,人體的副甲狀腺分泌出副甲狀腺賀爾蒙,將骨骼中的鈣釋放至血液中。但是經由副甲狀腺賀爾蒙從骨骼中釋出多餘的鈣,則會進人人體內各細胞組織中。因此血液中鈣的濃度雖然得以恢復了正常,但是也因而導致人體中各細胞內的鈣質增加,反而危害到細胞正常的運作功能。因此,鈣的攝取量不足,反而會引起細胞內的鈣量增加,變成一種奇特的逆轉現象,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鈣逆論」。 一般人經常誤解,「結石」是因為鈣的攝取量太多而引起鈣結石。但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結石的原因是因為鈣量不足所引起的,這就是「鈣逆論」主要後果。一般的結石原因都是因為鈣不足時而從骨骼中釋解出來的鈣進入細胞中所造成的。因為體內各種細胞含鈣量增加,如果在腦部,則引起腦細胞病變而得老人癡呆症,如果鈣化在血管,則會引起血管硬化、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慢性病,自然從骨骼中經常提取鈣質更會造成骨質疏鬆症。以「鈣逆論」而言,各種慢性病的根源就是從食物中攝取的鈣質不足。 從食物中攝取到的鈣和自骨骼中溶釋出來的鈣因為所經的管道不同,因此體內吸收的方武也完全不同。經由口腔經過胃至腸道中的含鈣食物,吃得再多也不會造成體內鈣質過多的問題。食物中所含的鈣,必須先經過胃液消化後,經過腸道時才會被吸收,倘若體內的所需鈣量足夠時,多餘的鈣就不會被吸收而直接被排出體外。每天自小腸中可吸收1公克或更多的鈣,但其中只有100-200毫克的鈣進入循環系統中。其實食物中的鈣人口後,經過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的通道,多餘的鈣會經由腸道接受到各種調鈣賀爾蒙的機制,調整對鈣的吸收率,所以不必擔心攝取過量。
在泌尿科疾病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尿道結石,這是一種帶給病人極度困擾的疾病。一般的尿道結石多以草酸鈣結石最為常見,造成草酸鈣結石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日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導致由骨骼中釋放出鈣質而增加尿液中的鈣質與水酸,同時尿液中的pH酸鹼值也會下降,增加形成鈣結石的危險。食用過多的鹽,也就是攝取高鈉的食物,也會增加尿液中含鈣量。平日甜食和油脂吃得太多,都是促成草酸鈣形成導致尿道結石的原因,也就是導致身體鈣質流失或吸收不良的缺鈣因素。
因此,預防草酸鈣結石的飲食法則就是要平日採用低脂肪食物,避免過量的甜食,適量攝取蛋白質,平日避免吃含高鈉的食物,例如醃漬物、臘肉、鹹魚、鹹蛋等含鹽量多的食物。及避免吃含草酸多的蔬菜類,例如菠菜。成人平日攝取的鈣量,不能低於800毫克,否則會造成負鈣平衡而使骨骼中的鈣質由血液進入尿液中,增加形成鈣結石的機會。
妨礙鈣質吸收的因素除了蛋白質、維生素C和維生素D不足外,還有下列數種原因:
1.腸胃道蠕動過快,經常腹瀉的人,由於食糜經過腸道的速過快,因此鈣質無法充分被吸收。 2.飲食中含過多的纖維質。因為纖維帶著部分鈣質不能為人體消化收吸,因此鈣質也隨著纖維質一起排出。 3.腸道偏鹼性,妨礙鈣鹽的溶解,因此鈣的吸收量減少。 4.飲食中草酸的含量過高。草酸多存在於菠菜、芥菜、甜菜、茶葉和可可粉中。草酸能與鈣結合成為不能溶解的草酸鈣,無法為人體所吸收。同時菠菜中所含的鈣,足以和其所含的草酸結合,而不致影響到其他食物所含的鈣質。 6.體內過多的脂肪酸能在腸道中與鈣結合,形成難溶於水的鈣鹽,即為俗稱的鈣肥皂。因此飲食中含過多的脂肪或是脂肪代謝不良都會導致鈣的吸收量減少。 7.經常飲用蘇打汽水、鹼性飲料、糖果等食物以致中和胃酸而阻礙了鈣的吸收。 胎兒的成長會搶走媽媽體內的鈣 胎兒成長所需要的養分,除了靠母體攝取外,別無他法。一個三千五百公克重的嬰兒,骨頭中至少含有五公克以上的鈣,而且全是跟媽媽要來的。正常人一天攝取鈣的總量為600毫克,所以母體為了要製造胎兒的骨骼,幾乎要在180天內將吃下去的鈣悉數交給胎兒,若沒有額外補充,則在六個月間母親所攝取的鈣值幾乎是零。這段時期相當於懷孕期的三分之二,換算為每天的鈣攝取量,至少要補充兩倍以上,收支才能平衡。 為了能順利生產,必須維持骨盆的良好狀態 胎兒在子宮內順利成長,在分娩時子宮強力收縮,把胎兒和骨盤用力推出。確實保持骨質硬度,使骨盆不變形,以利胎兒順利通過產道,這也是鈣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在背後促進這個功能的就是雌激素,這種激素的作用是促進卵巢成熟,為受孕做準備,也有使懷孕期平安維持下去的任務。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預防鈣從骨骼中釋出,在母體缺乏鈣的時候,雌激素會好好把關,避免因鈣質的減少而使骨盆變得脆弱。 鈣不足時不會發生規律性的陣痛 陣痛是為了娩出胎兒時,子宮發生的強烈收縮而引起的疼痛,倘若沒有陣痛便無法推出胎兒和胎盤。子宮肌肉叫做平滑肌,和構成手腳的肌肉下同,無法以意志力控制,但收縮時的結構則是相同的。鈣離子進入肌肉細胞後便會成為一種訊號,並下令子宮開始收縮,如此才能順利地產下新生命。 為了餵母乳及迅速恢復體力,要加倍補充鈣質 小嬰兒出生後,媽媽的下一個工作便是授乳。相形之下,母乳中的鈣成分,要比牛奶和嬰兒奶粉少,但是較容易吸收。所以,為了能提供嬰兒及母體本身所需的營養,餵母乳的母親更需要比平時多攝取兩倍的鈣才能平衡。
鈣對肌肉收縮與神經的興奮程度有直接的關係,血液中鈣質的含量如果降低,很容易令人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失眠。因此,睡前攝取些含鈣的食物或鈣的補充劑,可以提高體內的含鈣量,可以穩定情緒,有助於幫助入睡。適量的鈣質有抑制交感神經活動的功能,在睡眠時,交感神經的活動需要抑制才能穩定睡眠狀況。如果就寢前能攝取一些容易被吸收的鈣質,則更能夠抑制交感神經而達到安眠的目的。 不孕症的原因很多,如果是屬於精子或卵子活動性不足而導致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率降低的情況,則攝取充分的鈣質,可以增加受孕的機會。精子要經由鈣離子的催化才會變得活躍,如果精子四周鈣的濃度平衡時,精子才會接受正確的訊息而開始活動,否則精子的活動力會變得遲緩,無法進入卵子內使卵子受精。因此,希望生育的夫妻,平日要注重鈣質的攝取。 人體常見的結石包括腎結石、膽結石、胰臟結石、尿道結石等。各種結石的成分各有不同,結構各異,往往會傷害到人體組織器官,引起感染導致併發症。人體的結石大半都含有鈣質,所以許多人都會產生吃太多鈣會導致結石的錯誤觀念。其實大多數結石的成因是因為身體內缺乏鈣質所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體內鈣量不足,而導致副甲狀腺分泌副甲狀腺賀爾蒙使骨中的鈣質溶出,進而導致結石。
當血液中的鈣不足時,副甲狀腺賀爾蒙就會發生作用,由骨骼中抽取出鈣質,以維持血液中鈣的濃度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釋出多餘的鈣就會存積於血液中,這種多餘的鈣很容易沈澱在血管中,而招致動脈硬化。因此,動脈硬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身體內鈣量不足。在許多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中就有許多患有動脈硬化的人。骨質疏鬆症惡化的人,其大動脈鈣積存的情況相當嚴重,也就是因為鈣不足反而導致骨鈣外流,增加了血液中的鈣質的「鈣逆說」現象,與血液中低密度的階固醇一起黏著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而產生血栓,也是成為心肌梗塞的原因。所以從食物中補充鈣質,是預防心血管疾曹瞞的主要食療方法之一。
腦血管梗塞,也是動脈硬化的併發症之一,與心肌梗塞相同,腦血管阻塞會使部分腦細胞壞死,許多腦溢血中風的病患常與高血壓有密切關係,因為腦微血管壞死,使得微血管無法承受高血壓導致出血,其壞死的原因是由於鈣大量進入腦細胞中所引起的,這也是受到身體缺乏鈣質的影響。 暫時性的腦缺血會使腦血管暫時出現痙攣現象,腦中血液不暢通,可能會導致暫時性的手或腳麻痺,或是不能說話,但是過幾分鐘之後,又恢復正常。這都是因為當骨鈣滲出過多,導致腦血管細胞中的鈣質增加引起暫時性的痙攣。平日攝取充分的鈣質是預防中風的食療方法之一。 骨質疏鬆症是婦女更年期後最常發生的病症,患者雖以婦女居多,但是飲食不當的男性也常有骨質疏鬆的徵候。骨質疏鬆症主要是骨質中的鈣質流失,因此骨質密度降低,骨質變得疏鬆空洞,骨質脆弱易斷裂,容易造成骨折,身長萎縮變矮、駝背、神經受損及關節疼痛等。骨骼主要的成分為磷酸鈣。人體平均每日消耗損失鈣的總量約為330毫克。如果每日不能充分彌補所流失的鈣質,以維持生理機能的調節,日後必定導致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因素都在於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和排泄機能失調而引起的。如前所述,鈣質的吸收量與排出量須保持平衡,也就是鈣質的沉積與釋出的平衡。骨質疏鬆症的預防主要是以補充足夠的鈣質和防止鈣質的流失兩方面同時進行。除了平日補充適量的鈣質外,尚須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此外,適量的運動,有助於鈣質的吸收。避免飲酒、咖啡及濃茶。 |
有錢人的電子報(Richman's E-News) > 2010年11月號 >